|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要開展教育科研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教育科研。所謂的教育科研在我看來就是盡可能發(fā)現(xiàn)和認識教育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nèi),運用同樣的教學材料,面對同樣的學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學生發(fā)展的最大化。 二、為什么要進行教育科研? 弄清什么是教育科研后,還必須弄清楚普通教師為什么要進行教育科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從事教學工作其實也有三種境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第一境界。無論過去和現(xiàn)在,相信許多教師都在努力達到這一境界,以國家興亡,社會發(fā)展為己任,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為第二境界。這正所謂審時度勢,因材施教,因時而教,既不是狂風暴雨,也不是放任自流。第三種境界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乃教育教學工作者所應達到的最高境界?,F(xiàn)代社會重視以人為本,我們的教育既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同時也必須關注教師自身的健康和自身的發(fā)展。我們需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但不能以增加教師的負擔為代價。如果教師都是春蠶,都是蠟燭,相信不會有許多人再來加入教師隊伍。那么怎樣才能兩全其美呢?這就需要借助教育科研,探索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設法使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更具吸引力,成為令人垂涎的桃李,令學生欲罷不能,如此這般,學生決不會再把學習當成是種負擔。因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人會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 因此,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證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和自身的教學負擔。 三、如何進行教育科研? 接下來就普通一線教師如何從事教育科研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1.分析自我,了解學生。 教育始終是涉及人的工作,因此,教育科研也不能脫離對于人的理解。對于人的理解首先是分析自我。所謂分析自我,就是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能力,性格特征,和文化功底,充分認識自己的強項和薄弱之處。分析自我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在教育科研的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科研方式,進而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風格。其次是了解學生。所謂了解學生,就是學會通過訪談和觀察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知識背景、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和學習風格。充分了解學生,有利于教師是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切合學生的實踐。 2.加強學習,處處留意。 加強學習,一方面是指理論知識的學習,簡單地說多閱讀一些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雜志和文章。另一方面是指多聽課,多請教,向同行學習。除此以外,教師從事教育科研不同于專家學者,主要應從教育教學的微觀著手,處處留意自己的教學活動,時時關注自己的教學對象。從備課到上課,從課堂的導入到課堂提問的方式,從課堂的組織形式到學生的參與行為,從講課到課后輔導,從作業(yè)的布置到作業(yè)的批改和訂正,都可以成為教師教育科研的課題。 3.關注過程,時時反思。 既然教育科研是教師擺脫繁重勞動的一種手段,同時新課程理念是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科研的目的就不再是簡單的課題研究,而應該將教育科研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并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實踐。 處處留意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教學活動中有了感悟,加之理論學習,課題研究也就水到渠成。 有人說:用手作畫的是畫匠,用腦作畫的是畫家,只有用心作畫的人才是繪畫大師。我說:用嘴教書是教書匠;用腦教書的是教師;只有那些會用嘴,會用腦,也會用心去教,才無愧于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凡事用心做,必有好結果。教育科研也不例外。 |
|
|
來自: wuyuheng001 >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