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為何難以“三包”?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wǎng)專欄作家丁之方 每年臨近3月15日,中國各類專業(yè)汽車媒體照例要老生常談一番如何保護消費者利益之類的話題,其中近兩年一個不變的熱門題目就是——汽車“三包”。所謂“三包”(包修、包換、包退)是中國式售后服務體系中對于消費者的“最高”保障,在手機等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產業(yè)都已經實行“三包”的大背景之下,中國汽車何時能夠實行“三包”這一問題當然就顯得格外突出。 本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服務難度確實較高,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爭議也的確難以簡單處理,但好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及案例可以借鑒。 無論是美國的各個地方州政府依據(jù)不同的情況制訂的各自“三包”式法規(guī),歐洲各國有關商品銷售及其質量擔保的法令,還是日本由汽車企業(yè)各自確定如何對于自己的產品實行售后服務的修理或更換規(guī)定,應該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事實上,中國有關汽車“三包”規(guī)定出臺的消息2001年就曾傳出,到了2004年12月31日有了《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guī)定草案》并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此后雖然不斷地有“實施只是時間問題了”之類的消息傳出,遺憾的是至今還是未能見到一個確切的時間表。 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的情況,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規(guī)定嚴密的條文在實際執(zhí)行時很難做到絕對公正合理——說得更加清楚一點就是如何使廠商和經銷商利益均衡、在具體實施“三包”過程中不至于讓某些“惡意投訴者”損害廠商的利益,還尚未取得統(tǒng)一并可操作的意見。 《草案》中最受爭議的是“誰銷售誰負責”和“三包”中“包退包換”兩個細則。經銷商普遍對前者表示不滿,認為自己雖然是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者,但是沒有義務替廠家來背質量問題的“黑鍋”,而且也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些技術難題。而“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實質目的是為了防止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在車輛出現(xiàn)質量問題后相互推諉,但是如果不落實質量問題的具體責任人,汽車三包的執(zhí)行力度就會大打折扣。另外,現(xiàn)在許多汽車生產企業(yè)都有關于包修的措施,但關于包退和包換卻存在著保留意見。因為一輛汽車的退換不像普通商品那樣簡單、容易,牽涉到的大小問題有許多。因此《草案》還有待與完善以便使廠商和經銷商利益均衡。 然而對于汽車消費者來說,也正是由于沒有正式的法規(guī)作為依據(jù),不少明顯屬于嚴重質量問題的汽車往往在廠商的推諉下投訴無門,自己多花錢解決問題的有之、經年累月屢修不好一輛車只能當作“半輛用”、或者完全不能使用者有之。因此,“汽車三包”的正式推出對于解決汽車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促進汽車的正常消費應該有著不小的幫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汽車廠商普遍向消費者承諾“2年或6萬公里”的保修期,應該說還是對于自己的產品質量有著不小的自信,這也是“汽車三包”實行的基礎。 近年來,伴隨汽車消費不斷升溫的是汽車消費投訴數(shù)量的不斷上升,完善與切實可行的法規(guī)顯然能夠讓這些消費投訴得到更加迅速合理的回應與處理。在《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guī)定草案》在中國公布之初,曾經有人統(tǒng)計過多達77%的受訪者認為該“草案”的出臺增強了自己買車的信心。如果“草案”遲遲不能正式成為可以執(zhí)行的規(guī)則,那么這部分人會不會因此失去了信心呢?正在迅速發(fā)展壯大的中國汽車制造與銷售廠商們,尤其應該對此多想一點。 (作者電子郵箱:dingzhifang@xwcb.sina.ne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