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都希望自己快樂,許多科學家也對如何尋找快樂進行過研究,可是有些人卻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據美聯(lián)社近日報道,最近關于如何讓人們更快樂的研究顯示,很多增加快樂的方法非常有效。
快樂可以自己調節(jié) 最近幾十年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認為,人們的快樂感是早就被設置好了的。無論生活中的好事還是壞事,對心情的影響都會隨時間而逐漸消退。我們對此就像在客廳的沙發(fā)后面聞到怪味一樣,時間一長就會習以為常,不再覺得難聞。適應速度的快慢似乎就是決定人們快樂感的惟一有效標準。 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快樂其實是可以調節(jié)的。伊利諾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迪安納說:“一個人的快樂并不是固定的。”一項跟蹤了數千名德國人17年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這17年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對快樂的滿足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變化非常之大。其它研究結果還顯示,如殘疾、離婚、守寡以及失業(yè)對人心情的不利影響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持續(xù)下降,而另一方面結婚讓你感到快樂,但這一快樂感受會在其后的兩年內逐漸消散。 那么擁有孩子會讓你快樂嗎?研究顯示,撫養(yǎng)孩子會給婚姻的滿足感帶來負面影響。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托說到:“和我們通常在報紙上看到的報道不同,當孩子離家時,父母會感到滿足,‘空巢’所造成的惟一的‘并發(fā)癥’是增加了歡笑。” 研究者還表示:“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快樂的。也就是說,在健康且有足夠收入的人群中,如果用0到10間的數字來衡量快樂感的話,大多數人的快樂程度大概在7.5左右。” 兩個行之有效的“快樂秘方” 當然,許多人想要更快樂。那么他們應該怎么做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賽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收集了超過100條教導人們如何快樂的建議,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顯示其中的一些方法是的確有效的,例如每天晚上要想三件當天發(fā)生的高興事,并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賽利格曼的同事阿克西亞·帕克斯說:“人們自覺地這樣做,因為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會使人們更注意發(fā)生的好事,同時會使他人忘記每天發(fā)生的不愉快。” 經賽利格曼小組證明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讓人們看到自身的實力所在。具體方法是:在一個特殊的調查問卷中找出自己最突出的五個能力。在其后一周的每一天里,運用自己最突出能力中的一項或多項。這些能力包括幽默感、積極性、美感、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這種訓練的出發(fā)點是利用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去做可以帶來自我滿足的事情。 賽利格曼和他的小組在去年的報告中稱,在他們對參與者進行的6個月跟蹤調查中,這兩種方法增強了快樂感并降低了抑郁癥的發(fā)生,在堅持經常這么做的人身上效果更好。帕克斯說:“一個相關的研究近期已經展開,正在研究的另一方法是:讓人們在生活中增加情趣,比如洗熱水澡或享用一頓美餐。還有一個方法是讓人們寫下他們想要記住的事,幫助他們使生活更符合其真正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