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問:企業(yè)根據(jù)《企業(yè)會計制度》和《企業(yè)會計準則--存貨》的規(guī)定,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或用于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是否應結轉對其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如何進行結轉?
答:企業(yè)根據(jù)《企業(yè)會計制度》和《企業(yè)會計準則--存貨》的規(guī)定,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yè)在結轉銷售成本的同時,應結轉對其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 對于因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轉出的存貨,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但不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按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的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如果按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也應按比例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應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可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因銷售、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應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 = 上期末該類存貨所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上期末該類存貨的賬面余額×因銷售、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而轉出的存貨的賬面余額 2、問:農產品的購人成本核算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般納稅人購入農產品,按照稅法規(guī)定,要計算增值稅進項稅額。舊制度規(guī)定的進項稅額抵扣稅率為10%,現(xiàn)行制度規(guī)定的抵扣稅率為13%。做題時題目有提示的按照提示做,沒有提示的應按照13%計算。 3、問:工業(yè)企業(yè)一般納稅人和小規(guī)模納稅人購入貨物對運費、運雜費的處理有何不同?
答: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工業(yè)企業(yè)—般納稅人購入貨物,運費要按7%的比例作為進項稅額處理,其余的93%計入原材料的成本。而運雜費包含運費和運輸過程中支付的裝卸費、保險費等雜費,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運雜費不能按照7%計算抵扣進項稅額。 小規(guī)模納稅企業(yè)購入材料的進項稅不能抵扣,運費和運雜費都要計入購入材料的成本。 4、問:請問應計入存貨成本的稅金包括增值稅和消費稅嗎?
答: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yè)購入材料已交的增值稅允許抵扣不計入材料成本,而小規(guī)模納稅企業(yè)則必須將其計入成本。在消費稅中,進口應稅消費品繳納的消費稅計入貨物成本;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由受托方代扣代繳的消費稅,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收回后直接對外銷售的,委托方交納的消費稅計入委托加工成本,該產品銷售時不再交納消費稅;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收回后用于連續(xù)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委托方交納的消費稅按規(guī)定準予抵扣,記入“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賬戶的借方,待最終產品銷售時再全額交納消費稅。 5、問:小規(guī)模納稅人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思路還是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為超支差反之為節(jié)約差異。需要注意的是:小規(guī)模納稅人,增值稅應計入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 例題:某工業(yè)企業(yè)為增值稅小規(guī)模納稅人,原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A材料計劃成本每噸為20元。本期購進A材料6000噸,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總額為102000元,增值稅額為17340元。另發(fā)生運雜費用1400元,途中保險費用359元。原材料運抵企業(yè)后驗收入庫原材料5995噸,運輸途中合理損耗5噸。購進A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超支)為( ) 元 A、1099 B.1199 C.16141 D.16241 答案:B 解析:首先要注意該企業(yè)屬于小規(guī)模納稅人,增值稅應計入購入材料的成本。 購人材料的實際成本=102000+17340+1400+359=121099; 購人材料的計劃成本=20 x 5995=119900; 所以.超支的差異=121099—119900=1199。 6、問:材料成本差異如何計算?
答: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如果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則屬于超支差異,反之屬于節(jié)約差異;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實際成本的確定。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應計入實際成本。 例題1:某工業(yè)企業(yè)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原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A材料計劃成本每公斤為20元,本期購進A材料1000公斤,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總額為21000元,增值稅額為3570元。原材料運抵企業(yè)入庫實收990公斤,運輸途中定額內損耗8公斤,另外2公斤的短缺尚待查明原因。該批購進A材料發(fā)生的成本差異為( )元。 A.1200 B.1158 C.—1200 D.200 答案:B。 解析:(1)本題中沒有給出運費的相關資料,不用考慮運費;
(2)非合理損耗不計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先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查明原因之后再分別記入“管理費用”、“其他應收款”或“營業(yè)外支出”等科目。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價款+運費×93%)—實際入庫數(shù)量×計劃單價 =(21000一21000/1000×2十0)一990×20
=20958—19800 =1158(元) 例題2:某工業(yè)企業(yè)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yè),材料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甲材料計劃單位成本為每公斤10元。該企業(yè)2002年4月份有關資料如下:
(1)“原材料”賬戶月初借方余額20000元, “材料成本差異”賬戶月初貸方余額700元,“物資采購”賬戶月初借方余額40000元(上述賬戶核算的均為甲材料)。 (2)4月5日,企業(yè)上月已付款的購人甲材料4000公斤如數(shù)收到,已驗收入庫。 (3)4月20 日,從外地A公司購入甲材料8000公斤,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注明的材料價款為80 000元,增值稅額13000元;運費1000元(運費的增值稅按7%計算扣除),企業(yè)已用銀行存款支付各種款項,材料尚未到達。 (4)4月25日,從A公司購入的甲材料到達,驗收入庫時發(fā)現(xiàn)短缺40公斤,經查明為途中定額內自然損耗:按實收數(shù)量驗收入庫。 (5)4月30日,匯總本月發(fā)料憑證,本月共發(fā)出甲材料7000公斤,全部用于產品生產。 要求:根據(jù)上述業(yè)務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并計算本月發(fā)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本月發(fā)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 解析:這類題目應按照要求以時間為順序一步一步的做,這樣不容易遺漏,不容易出錯。 編制會計分錄:
(1) 4月5日收到材料時: 借:原材料 40400 貸:物資采購 40000 材料成本差異 400 (2) 4月20日從外地購人材料時 增值稅進項稅額=13000+1000x 7%=13670(元) 借:物資采購 8093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3670 貸:銀行存款 94600 (3) 4月25日收到4月20日購入的材料時 借:原材料 79600 材料成本差異 1330 貸:物資采購 80930 (4) 4月30日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和發(fā)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額,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材料成本差異率=材料成本差異借方余額/原材料借方余額 =(一700—400十1330)/(20000十40 400+79600)x100% =0.16429% (其中:—700是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月初貸方余額,20000是原材料賬戶的月初借方余額:發(fā)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70000x o.1643%=115(元)
借:生產成本 115 貸:材料成本差異 115 7、問:企業(yè)在購進材料過程中發(fā)生的非正常損耗,應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答:一般工業(yè)性企業(yè)購進材料過程中發(fā)生的非正常損耗應先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待查明原由后分別處理,或結轉計人“其他應收款”科目.或計人“營業(yè)外支出”科日,或計人“管理費用”科目等,一般工業(yè)性企業(yè)購進材料過程中發(fā)生的合理損耗應計入購進材料的實際成本。 8、問:“物資采購”和“在途物資”科目的核算內容有何差異?
答:“物資采購”和“在途物資”科目是在企業(yè)采用不同方法對存貨進行日常核算時所適用的不同的會計科目。 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情況下,為了反映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需要設置“物資采購”科目進行核算。 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實際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情況下,不需要設置“物資采購”科目,但應設置“在途物資”科目,核算企業(yè)購人尚未到達或尚未驗收入庫的材料、商品等。 9、問:“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借、貸方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答:“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登記購入材料的超支差異,發(fā)出材料的節(jié)約差異,貸方登記發(fā)出材料的超支差異和購人材料的節(jié)約差異。但在會計實務中,發(fā)出材料的節(jié)約差異用紅字計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貸方。 10、問: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成本差異和計劃成本之間的邏輯關系應如何理解?
答: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單價x實際入庫數(shù)量(注意:計算實際入庫數(shù)量要將途中的合理損耗和非合理損耗數(shù)量都扣除) 計劃成本法下,“原材料”科目的借方余額和“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借方余額的合計數(shù)就是材料的實際成本;或是:“原材料”科目的借方余額減去“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貸方余額就是材料的實際成本。 所以,在計劃成本法下,在實際成本一定的情況下,要調減計劃成本,就得增加差異賬戶的借方金額;要調增計劃成本,就得增加差異賬戶的貸方金額。調整減少計劃成本,借記“材料成本差異”,貸記“原材料”科目;調整增加計劃成本,借記“原材料”,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例題:計劃成本法下,下列項目中應計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貸方的是( BC ) A.購入材料時,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額 B.購入材料時,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額
C.調整增加原材料的計劃成本 D.調整減少原材料的計劃成本 11、關于在途商品等的歸屬:
對于銷售方按銷售合同協(xié)議規(guī)定已確認銷售,而尚未發(fā)運給購貨方的商品,應作為購貨方的存貨;對于購貨方已收到商品但尚未收到銷貸方結算發(fā)票等
的商品,應作為購貨方的存貨;對于購貨方已經確認為購進而尚未到達入庫的在途商品,應作為購貨方的存貨處理。 12、問:受托加工物資和受托代銷商品如何進行會計核算以及是否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
答:(1)對于受托加工物資,這是受托加工單位收到委托單位委托加工的物資,不屬于受托加工單位的存貨,受托加工單位也不進行會計核算,因此也就不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xiàn)。 (2)對于受托代銷商品,同樣不屬于受托代銷企業(yè)的存貨,但根據(jù)企業(yè)會計制度的規(guī)定,在會計上要求按照存貨核算;在資產負債表中,受托代銷商品與代銷商品款合并填入存貨項目,它們金額相等,方向相反,對存貨項目的總額沒有影響,因此實質上受托代銷商品并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 13、問:《會計》教材中,計算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材料的可變現(xiàn)凈值時,為何采用產品的售價總額而不用該材料的市場銷售價格?參閱什么內容可助于理解此問題?
答: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存貨》的規(guī)定,企業(yè)在確定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時,在確定將在生產中耗用的存貨(如原材料等,但不包括用于出售的材料)期末可變現(xiàn)凈值時,應以產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銷售價格(即市場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從教材的例題來看,企業(yè)庫存的材料將在生產產品時耗用.屬于為生產而持有的材料,不會將此材料出售,所以,在確定材料的期末可變現(xiàn)凈值時,應以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確定材料的可變現(xiàn)凈值。
例題:甲公司期末原材料的賬面余額為100萬元,數(shù)量為10噸。該原材料專門用于生產與乙公司所簽合同約定的20臺Y產品。該合同約定:甲公司為乙公司提供Y產品20臺,每臺售價10萬元(不含增值稅,本題下同)。將該原材料加工成20臺Y產品尚需加工成本總額為95萬元。估計銷售每臺Y產品尚需發(fā)生相關稅費1萬元(不含增值稅,本題下同)。本期期末市場上該原材料每噸售價為9萬元,估計銷售每噸原材料尚需發(fā)生相關稅費0.1萬元。期末該原材料的可變現(xiàn)凈值為( A )萬元。 A.85 B.89 C.100 D.105 解析:本題中,材料是為執(zhí)行銷售合同而持有的存貨,在合同數(shù)量范圍內的存貨,以合同價作為計量基礎;所以,在確定材料的期末可變現(xiàn)凈值時,應以合同中規(guī)定的Y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確定材料的估計售價,進而確認材料的可變現(xiàn)凈值。 期末該原材料的可變現(xiàn)凈值=20 x10—95—20 x1=85萬元 14、問:如何掌握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
答: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需要事握如下內容: (一)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的概念 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是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進行計價的方法。 (二)可變現(xiàn)凈值的確定 可變現(xiàn)凈值是指企業(yè)在正常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fā)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后的金額。計算公式為: 可變現(xiàn)凈值=估計售價—至完工將要發(fā)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銷售稅金 在這里,關鍵是估計售價的確定,根據(jù)準則的規(guī)定,估計售價的確定原則如下: (1)為執(zhí)行有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在合同數(shù)量范圍內的存貨,以合同價作為計量基礎;超過合同數(shù)量部分,以—般商品的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 (2)無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約定的存貨(不包括用于出售的材料),應以產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銷售價格或原材料的市場價格作為計量基礎。 但對于材料來講,在確定可變現(xiàn)凈值時: (1)對于用于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如果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預計高于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照成本計量: (2)如果材料價格的下降表明產成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則該材料應當按可變現(xiàn)凈值計量。 (3)用于出售的材料,則以該材料本身的市場售價作為計量基礎。 (二)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的會計處理 當成本低于可變現(xiàn)凈值時:不需做賬務處理,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仍按存貨期末賬面成本列示。 當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時:須在當期確認存貨跌價損失,記人“存貨跌價準備”賬戶。期末對“存貨跌價準備”賬戶的金額進行調整,使得“存貨跌價準備”賬戶的貸方余額反映期末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其成本的差額,其對應賬戶為“管理費用”賬戶。 例題:某股份有限公司對期末存貨采用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計價。20 x 0年12月31日庫存自制半成品的實際成本為40萬元,預計進一步加工所需費用為16萬元,預計銷售費用及稅金為8萬元.該半成品加工完成后的產品預計銷售價格為60萬元。假定該公司以前年度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20x 0年12月31日該項存貨應計提的跌價準備為( B )萬元。
A.0 B.4 C. 16 D.20 解析:本題中,存貨成本為40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60—16—8=36萬元.應計提的跌價準備=40—(60—16—8)=4萬元。 15、問:存貨盤盈時是否考慮稅金?若考慮,如何處理?
答:存貨盤盈時.按同類或類似存貨的市場價格,借記“原材料”等科目,按照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兩者之和,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待查明原因,按規(guī)定經批準或期末再從“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轉出,屬于應當計人當期損益的部分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 16、問:如何掌握存貸的盤盈和盤虧的處理?
答:企業(yè)的存貨應當定期盤點,每年至少盤點一次。盤點結果如果與賬面記錄不符,應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據(jù)企業(yè)的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準后,在期末結賬前處理完畢。盤盈的存貨,應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盤虧的存貨,在減去過失人或者保險公司等賠款和殘料價值之后,計入當期管理費用,屬于非常損失的,計入營業(yè)外支出。 盤盈或盤虧的存貨、如在期末結賬前尚未經批準的,應在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時先按上述規(guī)定進行處理.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出說明;如果其后批準處理的金額與已處理的金額不一致,應按其差額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shù)。也就是說對外提供的報表中沒有待處理財產損溢這樣的報表項目。 17、問:某企業(yè)原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2001年6月1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借方余額為4000元,“原材科”科目余額為250000元,本月購人原材料實際成本475000元,計劃成本425000元;本月發(fā)出原材料計劃成本100000元,則該企業(yè)2001年6月30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為( A )。
A.621000元 B.614185元 C 577000元 D.575000元 我算不出621000元的答案,我的計算步驟如下,請看我哪步做錯了? 差異率=(4000十50000)/(250000十425000)=8% 發(fā)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100000x 8%=8000 發(fā)出材料的實際成本=100000—8000=92000 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250000+475000—92000=633000 答:你的計算中發(fā)出材料的實際成本計算不對,題目給出的條件是“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余額,是超支的成本差異,因此實際成本的計算不是100000—8000=92000,而是100000+8000=108000,正確的計算如下: 當月材料成本差異率為8%.當月發(fā)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為100000x(1+8%)=108000元, 月末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月初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本月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本月發(fā)出材料的實際成本
=(250000+4000)+475000—108000=621000
18、問:企業(yè)發(fā)生火災等非正常損失時,存貨的毀損應如何進行處理?請結合例題分析講解。
答:企業(yè)由于火災造成存貨毀損,應先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來核算。 例題:AS企業(yè)倉庫發(fā)生火災燒毀一批材料.計劃成本10000元,本月差異率10%,增值稅稅率17%,收回殘料100元,保險賠款8000元.則火災凈損失為( A )元。(假設收回的材料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 A.4770 B 4600 C 32870 解析:(1)計算毀損材料的實際成本10000x(1+10%),毀損材料的進項稅額10000x(1+10%)×17% (2)計算處置毀損材料可以取得的賠款和殘料收入:8000+100=8100;
(3)計算火災凈損失=10000x(1十10%)十10000x(1十10%)x17%—8100=4770 本題的具體分錄是: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12870 [10000x(1十10%)十10000x(1十10%)x17%] 貸:原材料 10000 材料成本差異 1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1870 [10000×(1十10%)×17%]
借:原材料 100
其他應收款 8000 營業(yè)外支出 477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12870 19、問:存貨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將會對企業(yè)期末存貸和利潤帶來什么影響?如果在物價下降期間,將存貨的計價方法由原來的加權平均法改為先進先出法,對企業(yè)毛利、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有何影響?
答:物價持續(xù)上漲時企業(yè)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會使發(fā)出存貨的價值升高,期末存貨價值降低,銷售成本升高,當期利潤減少。物價持續(xù)下降期間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fā)出存貨成本比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成本低。因此改變方法后會減少企業(yè)的毛利,同時減少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