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是一部古老的天書(天學之書),源遠流長,相傳至三皇五帝,其原始形態(tài)經以失傳??茖W總是和迷信夾雜在一起,但科學的東西總會發(fā)散出其光輝,迷信總會遭到人們的批判而被遺棄。五術學說包含著最基本的易經光華,談五術而不談易經,將無法發(fā)揮出其自然的特性,因此,我們特以以下幾項來說明五術學說的起源及其根據。
1。星占學
星占學起源甚早,《周禮》中專有馮相氏掌“二十八星位,辨其敘事以會無位”的記載?!蹲髠鳌分幸灿胁簧傩钦假Y料。如《左傳。昭公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女(二十八宿之一),鄭裨灶言于子產曰:“七月戊子,晉君將死”。
這里,星占家鄭裨灶利用星出于女位,從而斷定晉君將在七月戊子日死去。
星占學的起源,應當說早于筮法。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子畢’,戌卒直作也。‘龍星伏辰’,兒童之謠也”。在卦爻辭中,至今仍有部分資料保存了原始星占內容。如《離卦。九三》中的“豐其蔀,日中見斗”和九三的“豐其沛,日中見沫”等等。以至有些易學家提出卦爻辭全是星占之辭。
星占與易學,二者都是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學說的產物。因此,在最深層意識上的一致導致以后星占學與易學的聯(lián)系?!陡适墙洝分屑吧⒁娪谙惹厥芳行钦假Y料可以說明,當時尚未與易學發(fā)生關系。而固定的星與星占范圍也沒有形成。但當二十八宿與易學聯(lián)系后,致使星占學利用易學作為理論基礎。
于是,以后星占學就有了定位(二十八宿),定性(易學)的發(fā)展和參照。有關著作也層出不窮。如《靈臺秘苑》,《開元占經》等。
2。姓名學
姓名學,一直是古人認為重要但卻著述很少的一門科學。在古代,中國人對姓名看得極重,正名是禮的重要體現。因此,也就有種種有關內容出現。如:姓,名,字,別名,號,小名,綽號等等。
一般來說,命名與六壬有直接關系。古書中常常見到人名中有焱,森,淼,鑫,這也就代表了他命中所卻是火,木,水,金,土中某一種。對五行的追求,尋求一種相生相克的關系,成了中國人易學意識的集中體現。
姓名學在古代有以下幾個重點是著重考慮的:
其一:姓與名不能相克,應該相生。
如古人姓字中有劉蓓,劉茵,劉林,劉芳等,或姓金,錢而名蓓,茵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名字。因為姓劉,金,錢,屬于金。而名中的茵,林等屬于木。五行中金克木。所以這類名字全是不吉利的名字。其他幾行也應如此考慮。如五行中水火,姓汪名烽就不好。
最好是姓名的五行被古人認為是相生關系。如金生水,姓劉名潮音,姓石名玉仙等是相生關系的好名字。
其二:陰陽對稱的原則。
古人認為:以姓為陽,以名為陰,則姓名要對稱,即無論繁筆,簡筆,筆劃不能相差太多,以不少于三劃為吉。如王,天,云,張揚等。如姓卜名彰,姓龔名山,這些名姓筆劃差距太大,陰陽不平衡。古人以為只看姓名就可以把其人生平與吉兇斷得八九不離十,姓名學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斷卦基礎。
其三:字義的選擇。
古代字義不同,但要以《說文解字》為本。如兄弟二人,姓王名之,次姓王名也。本義取之乎者也以代替排行。但也者,女陰也。男人叫王也實在是不好聽。如果女人,根本不能采用也作名。又如,姓吳,賈,甄,有,張,殷等姓,古人以為萬萬不可輕易取名為吳(無)X X。。,賈(假)X X。。。這是需要避諱的。如姓吳名畏,姓殷名商等皆是好名字。如姓朱(豬)名寅(虎),二者相克,認為不吉。
姓名既定,古人以為還可以通過字,號等來補救。如姓錢名正蓀,姓汪名輝,本身姓與名相尅,多難或婚姻不順之兆??筛臑閹?,木的字為名。如可改成錢正輝,汪蓀。
其四:陰陽反義的考慮。
古人以為名字不應有反義。如姓李名勝,反義為外敗。姓祖名有壽,反義為孫無命。古人以為這些皆不合易理。
自宋代邵康節(jié)易產生后,古人又認為姓名的好壞,還可以按梅花易數起卦法去起卦分析。
3??拜泴W
堪輿,即古代風水之學,它是指對陰宅和陽宅的地址選擇,建筑設計與吉兇的關系等方面的考慮與研究。也是一門重要的古代易學應用學。
明堂九宮說:
所謂明堂九宮說,它是指天子所居之處。天子一年四季并非只住一宮,而不停地換住處,輪流居于九個宮室。但卻由此啟發(fā)后代對住地的選擇。于是,古人從對禮的遵守變成對易學的追求。
在后代易學應用中,古代又出現了《宅經》,《葬經》等堪輿學著作,逐級形成體系完整,理論豐富的堪輿學。
堪輿之學,是古代重要的易學應用。還因為七星變卦圖對宅地的選擇與使用的考慮。
古代堪輿學家就憑借這些易學思想與圖形,去判斷宅起的吉兇。它是今天的現代建筑學中地理堪揮與設計的古代文本。
4。風角學
風角學,是指利用在墻角觀察風的狀態(tài)來判斷吉兇的又一種古代易學應用學。風角產生甚早,在漢代己相當成熟。顯然,這與上三代中的候占,自然崇拜有深淵關系。
具體的候風法是:
凡候風必于暢達,高平之地,立五丈竿。以雞羽八兩為葆,懸竿上。候風吹羽,葆平直則占。亦可于竿首作木盤,內畫八卦十干十二支,置足木烏于盤上,兩足連上而外立一足安下而圓轉。風來,則烏轉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旋則占。
這其中的易學體現是:內畫八卦以象征天地四方和八卦垂吉兇之發(fā)。用雞羽取 X 卦為雞,羽八兩,取以象八風,八風與八卦相屬。
八風與八卦相屬關系是:
乾風:悠悠揚揚,不疾不徐。
巽風:平蕩悠長,順吹不歇。
兌風:細細襲人,條理不亂。
坎風:尖則險怪,撮聚成旋。
離風:明爽和緩,若斷若續(xù)。
艮風:剛大激烈,吹物上沖。
震風:沖大渙散,頓而復起。
坤風:長大包含,遍野散漫。
這八風與八卦的關系,說明了觀風的要領及其歸屬。因此,只要對風的觀察準確,則起卦也必然準確。
那么,每種風若不按時向吹風,也代表了一定的吉兇兆事。如:立夏時,風從乾位吹來為兇。立春時,風從坤位吹來有戰(zhàn)事。立秋時,風從艮位吹來則五谷欠收。立冬時,風從巽位吹來則背井離鄉(xiāng)。
風角學在古代也是天人思想的一種體現。這是古代易學體系擴大化時的反應。其中,應用較多的是為戰(zhàn)事?!蹲髠鳌分兴f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準確地反映了一些占筮皆為這二者而服務的要求。因此,風角學如同奇門學一樣,也是為戰(zhàn)事而來。八卦的陰陽對仗成了 戰(zhàn)事的陰陽對仗。如;
| 離方 |
震 巽方 |
| 防失土地 |
必獲土地 |
| 坤艮方 |
離方 |
| 防失輜重 |
得敵輜重 |
| 亁方 |
坤方 |
| 防敵灌水 |
可灌敵水 |
等等。這使戰(zhàn)事充滿了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的征戰(zhàn)氣氛。于是在一種萬物皆可歸于八卦的情況下,戰(zhàn)事的各種情況也就歸于八卦之中,進而在這一大系統(tǒng)中去劃分小系統(tǒng)和大系統(tǒng)的關系。風角學與其他軍事八卦預測學(奇門,六壬等)的基礎之一乃是易學系統(tǒng)與統(tǒng)疇學,是最早的系統(tǒng)論思想的體現。它包括了信息論與控制論的思想在內。
5。氣功學
氣功,古稱練丹,引導,吐吶等,其核心是對人體進行以氣為主的養(yǎng)練,形成體內能量的高度凝聚,即丹。很多人認為氣功學比易學要早,認為八卦是有高深功夫或特異功能的人在氣功態(tài)下所為。但這只是一種假設,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證據并不傾向這種神異之言。只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周易與參契》產生前,易學與氣功各自獨立發(fā)展著。如戰(zhàn)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就是證據之一。
《周易與參契》的產生,是漢代魏伯陽利用易學思想來說明氣功學(練丹)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向。書中明確點明:“火記不虛作,演《易》以明之”。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要用易學而不用其他(如五行)去說明氣功學?這一原因是因為《內經》的存在。
《內經》的產生一直是個謎,但在漢代已風行天下。而《內經》的哲學基礎恰恰是易學?!秲冉洝返年庩枌W說,藏象學說,運氣學說,七損八益,九宮八風等理論完全脫胎與易學。比如,《內經》中講“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又如“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等等。因為《內經》用依學對生命的運行了如此解說,為《周易與參契》利用它來講解丹學建立了理論基礎。
《周易與參契》為代表的道家氣功認為:“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搽x匡郭,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提出了兩大要點:
其一,方位。
《周易與參契》說:“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七八道己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tǒng),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節(jié)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其二,取象。
《周易與參契》說:“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鐘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丞得常?!杜R》爐施條,開路正光。。。仰以成《泰》,剛柔并隆。。。漸歷《大壯》,俠列卯門。”
方位與取象就成為月體納甲圖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礎上,將月相的消息盈虛化成丹法中的火候與采藥,也就形成進火與退符的練丹過程。由于《周易與參契》開此先例,使它成為萬古丹經之宗。于是,中國氣功也就形成了以易學為宗旨的理論體系。
以后,又有《伍柳仙蹤》,《周易闡真》,《性命圭旨》等氣功學著作都是利用易學為基礎,去建立新的功法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其中可以看出兩個趨勢:
其一,取象趨勢,如《周易闡真》及《周易與參契》等書,以易象講丹象。
其二,取兆趨勢,如《性命圭旨》以兆辭為中心結構,以易兆講丹兆。
因此,氣功學的南北派對《周易與參契》的理解也因之而不同。
6。奇門學
奇門,是《奇門遁甲》一書的簡稱。古又稱遁甲學。所謂遁甲,就是“以甲為太乙人君之象,為千萬之首,常隱六儀之下,故謂之遁甲。”世傳精通此術者有漢帶諸葛亮,明代劉伯溫等,并各有著作傳世。
奇門之學在占驗中主要利用八門,三奇,九宮為主。八門與八卦相合,如下:
| 垻 |
乾 |
兌 |
坤 |
離 |
巽 |
震 |
艮 |
| 休 |
開 |
驚 |
死 |
景 |
杜 |
傷 |
生 |
三奇為六壬中的乙,內,丁三者。
九宮如下:
| 天蓬星 |
天芮星 |
天沖星 |
| 天輔星 |
一宮 |
二宮 |
| 三宮 |
四宮 |
天禽星 |
| 天心星 |
天柱星 |
天壬星 |
| 五宮 |
六宮 |
七宮 |
| 八宮 |
天英星 |
九宮 |
奇門主要也是為戰(zhàn)事而設,是極為繁瑣的戰(zhàn)事預測法,它結合天(星占),地(堪輿),人(六壬)種種占法為一體,立四千三百二十局占法。
上述九宮中,又與五行說緊密相關,成為一圖:
| 天蓬星 |
天芮星 |
天沖星 |
天柱星 |
天英星 |
| 水 |
土 |
木 |
金 |
火 |
遁甲中有天遁,地遁,人遁三者,分別得月華之蔽,日精之蔽,星精之蔽。一般而言,遁甲之學源出漢代易緯,而緯書的特點之一就是繁瑣,這一點它也全盤接受下來了。在占驗中,從方位,時間,天象三者入手,也具有融天人合一于其中的特點。近代一直缺少懂此學的高手。
7。六壬學
在斷卦的依據中有八字說,是專講六壬的,已經介紹了一與六壬有關的知識。而六壬與易學,還有互相溝通的地方,使六壬成為易學體系的一部分。其基本圖式有納甲裝卦法和六親裝卦法。
納甲裝卦法為:
乾金:甲子,甲寅,甲辰,壬午,壬申,壬戌。
坎水: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戊子。
艮土:丙辰,丙午,丙申,丙戌,丙子,丙寅。
震木: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
巽木: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已,辛卯。
離火:已卯,已丑,已亥,已酉,已未,已已。
坤土:乙未,乙已,乙卯,癸丑,癸亥,癸酉。
兌金:丁已,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
六親裝卦法為:
乾兌宮:金為兄弟,土為父母,木為妻財,火為官鬼,水為子孫。
坎宮:水為兄弟,火為妻財,土為官鬼,金為父母,木為子孫。
坤艮宮:土為兄弟,火為父母,木為官鬼,水為妻財,金為子孫。
離宮:火為兄弟,水為官鬼,土為子孫,木為父母,金為妻財。
震巽宮:木為兄弟,水為父母,金為官鬼,火為子孫,土為妻財。
其中,生我者為父母。如土生金,乾兌為金,故土為父母。生我者為子孫,如金生水,乾兌中水為子孫??宋艺邽楣俟恚铱苏邽槠挢?,比和者為兄弟,例子如五行之生克。
占卦舉例,如
山澤損,屬土,六壬,六親裝卦如下:
丙寅 丙子 丙戌 丁丑 丁卯丁巳
官鬼 妻財 兄弟 兄弟 官鬼 父母
損者,益也。卦中卻子孫,以艮卦第三爻申金子孫。伏于本卦第三爻丑土之下。丑土是飛神。金墓在丑,謂之伏神入墓于飛爻也。
以此方法斷卦,講易學與六壬的統(tǒng)一,尚有變卦之法,亦極復雜。這是六壬向易學的靠攏。這使卦爻辭成為多余之物,故此象與六壬的統(tǒng)一的壬象學或象壬學本務有其研究價值,實全為預測而言。但這一學說與純正的六壬學說尚不可比似。因此六壬學的研究,應以八字命理之學為主,自然會與易學相印證。而這類易學與六壬學的統(tǒng)一體,則又削弱了八字命理中固有的生命運行吉兇規(guī)律。
8。醫(yī)易學
“不知《易》,不足以信太醫(yī)”,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中醫(yī)與易學的關系是如此緊密,至今亦然。
最初,《內經》以易學思想為核心確立了中醫(yī)的哲學基礎。而后,又有《周易與參契》完成了對人體的氣的運行與作用的研究與實踐。到唐代孫思邈,則易學與醫(yī)學的統(tǒng)一,醫(yī)易學已經逐漸確立。但只是到了現代,才真正開始了醫(yī)易學的研究。
具體來說,醫(yī)易學的研究范疇包括:
其一,中醫(yī)的哲學基礎與易學之關系的研究。
其二,中醫(yī)的藏象學說與八卦之生尅關系的研究。
其三,中醫(yī)的陰陽學說和運氣學說與易學及參同契學之關系的研究。
其四,中醫(yī)的藥理學(時間醫(yī)學)與易學中月體納甲之關系的研究。
其五,中醫(yī)診斷治療學與八卦之生尅關系的研究。
我們先將幾個表例如下:
|
乾 坤 離 兌 艮 震 巽 坎
|
|
首 腹 目 口 手 足 股 耳
|
|
| 乾 |
坤 |
離 |
兌 |
艮 |
震 |
巽 |
坎 |
| 大腸 |
脾 |
心 |
肺 |
小腸 |
肝 |
膽 |
腎 |
|
| 木火土金水 |
木火土金水 |
木火土金水 |
| 目舌口鼻耳 |
淚汗涎涕唾 |
爪面唇毛發(fā) |
| 乾 |
坤 |
離 |
兌 |
艮 |
震 |
巽 |
坎 |
| 公孫 |
照海 |
列缺 |
后溪 |
內關 |
外關 |
臨泣 |
申脈 |
|
這幾個表格代表了八卦與人體之間的象學關系。于是卦與卦之間的生尅轉化關系,也就可以表現在人體各部分之間的生尅轉化關系,為診斷與治療打下基礎。因此,明代張景岳在《醫(yī)易義》一書中說:“《易》者,易也:具陰陽之妙。醫(y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y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