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突是在關系之中產生的,人自身存在著各種需要,而人的需要都要有相應的客體對象來滿足,這樣就形成了與客體對象的關系;還有一種關系是人與自身的關系(自身中包括內化了的客體對象[1])。所以由需要產生關系,而需要受挫則產生沖突。 概括的講,存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文化,人與人等關系。在所有的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對人的心理需要或沖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可以從下面的故事中關于沖突的思考看出∶一只載人的船被迎面來的另一只船所撞,船上的人非常惱火,大聲地朝對面的船吼叫,當他們發(fā)現是一只空船時,大家不約而同的笑了起來。 在布羅克毫斯百科全書中對沖突的定義是∶沖突的含義為存在于個人內部、或者多數人之間的內在動機、欲望、價值及看法的相互矛盾的不同表現[2]。我們可以把前者稱為內部沖突,后者稱為外部沖突。 實際上對于一個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而言,隨時隨地都會體會到各種外在的和內在的沖突,如兩個人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爭論(外部沖突),即想吃好的又怕長胖的矛盾想法(內部沖突)。但這些沖突基本上都可以在生活經驗范圍內得到解決,為意識層面上的沖突,在心理學上將此描述為正常的可適應的沖突。 人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大程度體現在解決內外沖突的能力上,但若內外沖突太強或太復雜,人明顯感到痛苦或不愉快又無法擺脫時,這就形成了“挫折” ,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挫折就是快樂原則受到阻礙而無法實施造成的。人們可能因為所需要的對象“匱乏”或“被剝奪”而產生外部挫折,也可能因為內心深處存在的一種或多種阻力(或稱為反能量發(fā)泄作用)使人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內部挫折[3],后面一種情形在心理學上習慣稱為“心理沖突” 。 對精神分析而言,沖突的概念十分重要。首先,人格的結構即是一種沖突的結構。弗洛伊德將人格描述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組成部分,本我執(zhí)行快樂原則,要求立即滿足;自我執(zhí)行現實原則,需要延遲滿足;而超我執(zhí)行理想和禁忌原則,嚴格禁止?jié)M足。從弗氏關于人格的假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格里充滿了戰(zhàn)爭,而自我則充當和平使者,他在協(xié)調本我、超我和外在現實之間的沖突。所以沖突根直于人格之中,正如一個寓言故事所講的∶上帝與魔鬼合作各拿自身的一半創(chuàng)造了一個特殊的東西―人,這樣人注定在沖突中掙扎一輩子。 其次,沖突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思想中,他把人的精神生活還原為“沖動力和阻力” 之間的正反相互作用[4]。本我作為沖動力的源泉是與生俱來的,表現為一種能量發(fā)泄作用,即一旦能量聚積則按照快樂原則要求立即釋放以達到滿足之目的,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客體不可能按照本我的需要即刻滿足它(雖然現在強調按需哺乳但仍會有許多其它需要不能得到即刻滿足),也就是說現實原則與快樂原則之間的沖突是必然的,那么為了適應沖突在兒童的內心就自然發(fā)展出一種控制自己和協(xié)調沖突的能力,形成了自我和超我,以適應現實和理想的生活為目的。自我和超我的產生就體現了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但是若沖突太大則會給人帶來心理創(chuàng)傷,在精神分析看來,人早期的創(chuàng)傷性沖突會進入潛意識,變成潛意識沖突但仍會影響到現在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并在精神和心身障礙的發(fā)生上起重要的作用。 潛意識沖突不同于上面提到的意識層面的沖突,它是在潛意識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動機相互對立的內在精神矛盾,持續(xù)的沖突代表著未解決的、僵化的、非此即彼的固著,在人的生活模式中造成強迫性的重復而不自知。 精神分析理論曾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泛性論,這當然是一種誤解,不過精神分析治療確實很重視性的問題在神經癥發(fā)病中的作用,臨床咨詢中最常遇到的社交恐怖癥(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果進行深入的了解,一定會發(fā)現性心理問題。關于手淫醫(yī)學界曾作過很多討論,現在普遍認為是解除性緊張的有效方式之一,不必多慮,然而仍然有很多手淫者內心不安、顧慮重重尋求咨詢,為什么呢?我認為是因為手淫行為勾起了他們內心深處與性相關的太多和太深的沖突,這些沖突可能我們的祖先就沒有解決好,然后代代相傳,變成了榮格所認為的集體無意識[5]。當然也包括兒童期形成的性沖突。所以在傳統(tǒng)精神分析看來治療神經癥常常是治療潛意識的性沖突問題。 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男人和女人之間最能體現需要和沖突的矛盾關系,男人強烈的需要女人,同樣女人也強烈的需要男人,這是本能所致。那么彼此為了得到對方,男人和女人在一生中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他(她)學會控制自己、表現好的一面而壓抑另外一面、結果是男女之間更敏感、更易受傷害、更易出現神經質。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僅有男人或僅有女人的場合,他們(她們)會更真實的開放自己、更有攻擊性、頭腦會簡單一些,所以世界有男人和女人,人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復雜,人的內部沖突也由此產生出來。 我們再回到前面提過的外部沖突和內部沖突,單純的外部沖突給人帶來的只是與外界相應的現實的情感反應和現實的保護反應,若人表現出的是神經質的非現實的情感反應和防御反應則提示是潛意識的內部沖突引起,當然來自外界的極具壓倒性的刺激如地震,同樣會引起神經質的情緒反應,因為這遠遠超越了人經驗的范圍。一般來說潛意識內部沖突都是兒童期形成的未能有效解決的沖突的復活和復雜化,復雜化是因為防御機制引起,而外部沖突只是現實層面上的沖突。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分清這兩種沖突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治療的方向―是深入到潛意識分析還是止于現實和意識層面上的干預,以避免治療的盲目性。 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沖突,發(fā)現了沖突雙方的一種張力關系,正如二個人手牽著手,當一方用力拉時,另一方自然會向相反方向用力,這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形成一種張力關系。比如在家庭中當某一個人被診斷有心理疾病,大家都來積極幫助他消除疾病時,相反疾病還維持下來了,這種現象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特殊互動關系,一種即沖突又利用的張力關系。與此相關的例子很多,如父母逼迫早戀的子女離開戀愛對象;丈夫滿懷信心的想改變自己的妻子;強迫癥努力地想擺脫自已的問題等等,最后的結果多半是事與愿為,如果治療師參與進去,重復玩這種游戲,只能是越搞越糟。所以系統(tǒng)式治療發(fā)明了癥狀處方、勃論處方等反常干預方式[6],以怪招來破解使問題維持下去的張力結構,猶如釜底抽薪,常常顯示出奇效來。難怪系統(tǒng)式治療的方式與禪宗的頓悟法門掛上了姻緣。 解決人的內外沖突問題不僅僅是心理治療的工作,社會也可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我們強調的精神文明建設,在國外比較普及的宗教信仰,對人與人之間因為自私、欺騙、惡性競爭所帶來的人際沖突能起到很好的對治作用。此外,很多沖突與社會的體制、規(guī)則、文化因素對人的限制有關,社會在不斷地改良中、發(fā)展中和進步中,人也越來越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社會的發(fā)展好象體現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即具有生命力的本我在不斷地沖破社會作為一個外在超我的限制,比如過去專制的社會越來越走向現代民主制的社會,人的各種本能需要比古代更容易得到滿足,甚至連同性戀在西方社會也開始逐漸贏得社會的認可,人們在穿著上也由古代封閉嚴實的打扮變成了當今愈來愈裸露性感的裝扮┅ ┅。這一切都說明社會的限制在減少,作為生命力沖動的本我(也包括超我)有了更多自由表現的機會。 社會的人道主義改良能有效的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在現實層面上的沖突,同時也能緩沖早期形成的潛意識沖突,但不能消除它,潛意識的沖突總會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在文化藝術、風俗習慣、人的一切生活方式上留下它的烙印。其實在精神分析看來,社會變革的動力就來自于不為人意識到的潛意識沖突。 人的自我行動在緩解內外沖突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可以說是行動的一生,人降生在這樣一個面臨內外沖突和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里不能不行動,通過行動來減少或消除壓力(正如同精神分析治療也強調加強自我的力量)。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在現實生活中不采取現實的行動來緩解壓力,那他(她)只能墜入兩種處境∶一種是讓自我陷入神經癥的自我泥潭之中,無休止的做一些無效行動;另一種是通過精神病的意志缺乏而放棄自我行動。 兒童在面臨沖突和挫折時,為了減少傷害,她們有一種天生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哭。當她們盡情的哭完后,然后象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一樣。因為挫折會引起負性情感,通過哭則能宣泄出去,避免負性情感累積??上覀兂扇藥缀鯍仐壛诉@種天生的減少傷害的方式,這也是成長所賦出的代價之一。 在解決人生的內外沖突的問題上,禪宗找到了一種最徹底的解決方法,釋伽牟尼在菩堤樹下靜座開悟后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禪宗六祖慧能在開悟后說了一首碣子∶菩堤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那種從人生復雜的沖突中解脫出來后的大境界,但有多少人能達到呢?有多少追尋者走入誤區(qū)了呢?還是現實的自我行動和心理治療更適合于我們。 參考文獻 [美]C.S. 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37、38 Gerhard Schussler, 沖突. 德國醫(yī)學,1999,16(5)∶279 [美]C.S. 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63 [美]C.S. 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40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70、71 趙旭東, 家庭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xù)培訓項目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