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廉價的名品銷售
上海第一家OUTLETS業(yè)態(tài)店在2003年出現(xiàn)。一年多的時間,店面在原來A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B館,商場經營面積達到了11000平方米。澳特來公司總監(jiān)古峰告訴記者:“每到周末,路口的車都開不進來,商場的火爆是在任何百貨商場看不到的。”古峰經營折扣店生意不到半年,原先一直是在傳統(tǒng)的商場任職。他認為折扣店的生意如此紅火,原因是找到了消費點,“現(xiàn)在崇尚品牌,但又注重性價比的消費者太多了,他們在這里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恒隆商場消費的感覺’。對于他們來說,這里更適合買品牌。”
劉風是在澳特來商場剛開業(yè)時第一批進入的折扣店店主,她的店面主要經營傳統(tǒng)服飾,是國內知名品牌。
劉風告訴記者:“由于這里是低成本運營,店面的租金比起大商場往往要便宜八成左右,而生意的利潤比起其他正規(guī)商場要好得多。”劉女士上個月的營業(yè)額是8萬元,除去其他費用,比起她經營的另一家正價店要好30%。
劉風經營的品牌正價店開在陜西南路繁華地段。
像劉風這樣的經營者,大多數(shù)嘗到了折扣店的甜頭。首先是經營成本低,包括商場地價低;設施簡潔、投入少、銷售方式簡單、無中間環(huán)節(jié)。其次是商品本身,澳特來的商品都是名牌過季、下架、斷碼或尾貨產品。這些商品,都是由品牌生產商、高檔專賣店或大型商場下架后轉到澳特來賣。價格一般比普通商場要低50%。而折扣店老板從供貨商拿過季服裝時,往往是一折的價格??梢运氵@樣一筆賬:以100元的正價貨品為例,服裝公司在清理庫存時,一般以一折的價格批給庫存代理。按照澳特來商場一般以低于五折消化庫存的規(guī)律來看,10元的進貨價最高可以賣到50元,再減去銷售成本,那么,折扣店老板至少賺30元。
憂:供應商矛盾
“當這個生意成為一種商機,競爭就激烈了。”前幾年經營服裝折扣生意,2004年轉行的錢偉退出折扣店經營這個圈子的很大原因在于和供貨商的矛盾日趨加劇。
記者了解到,折扣店的服裝一般有三個進貨通道:首先是尾貨,做貼牌生產的廠家一般在接受訂單時,總會多余生產一定量的服裝,這時候多余的服裝就叫尾貨;另外,是服裝廠商或者供應商的庫存;再者就是斷貨斷碼服裝。
如何拿到這些貨物成為了業(yè)內人士的“商機”。記者了解到,做國內服裝品牌折扣店的負責人一般都是“有關系的”。“能夠拿到貨,拿到好貨,那么賺錢就是時間的問題了。”陜西南路一家服裝折扣店老板許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拿貨一般有兩種方式,做國內品牌的能夠從廠家或者供應商那里直接拿到貨物;而經營國外品牌的一般得增加一道手續(xù),通過國外經紀人拿貨。”
“以前范圍小的時候還沒形成影響力,以后這種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錢偉感嘆,他所說的矛盾是指與品牌擁有者供應商之間的矛盾,而非直接為他提供貨物的供應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般折扣店店主得到的僅僅是直接為其提供產品的供應商授權,而非品牌擁有者的授權。目前部分折扣店經營主已經遭遇過了這樣的糾紛。
譬如錢偉,他告訴記者,之前經營的折扣服裝一般從歐洲經紀人那里拿貨,而這些人一般都不是專門的服裝品牌指定供應商,所以,他所得到的授權只是一個分支的授權,當品牌擁有者提出質疑時,他的經營就遇到了麻煩。錢先生表示,今后大多數(shù)通過庫存代理供應商拿貨的折扣店經營者面臨這樣的問題將越來越多。
衡山路上一家經營國外著名品牌的折扣店老板許立跟記者聊起這樣的情況顯出了幾分憂慮,他承認,經營“庫存代理”,是市場的“第二桶金”,往往比銷售正價商品要賺得多。但是目前與品牌擁有者正規(guī)供應商的矛盾已經成為了許立心頭的結,“似乎還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