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考年年都有,復讀生也何其多。大多數(shù)走入“高四”行列的學子們,都是在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之后,做出了自己的慎重選擇。然而,復讀并不輕松,特別是對于那些高考失利的復讀生來說,這更是一條艱難的路。選擇之后,我們是否會感到迷惘無助甚至再次受挫?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心理上,我們該如何應對考驗,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背景故事]
俞敏洪,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原新東方學校校長。
1962年,俞敏洪出生于江蘇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78到1980年,他高考考了三年,最終成為北大西語系的一名學生,卻是沉默寡言而被人冷落的“后進生”。畢業(yè)后,同學們紛紛出國,他卻被大使館數(shù)次拒簽。1992年,已身為北大教師的俞敏洪又一次出國受阻,他毅然辭職,開始在社會上的培訓學校里打工,而后自立門戶。1993年,在零下十幾度的冬夜里,俞敏洪拎著漿糊桶在漏風的違章建筑 里貼廣告,廣告還沒貼上去,漿糊就凍成了冰。
曲折的經(jīng)歷使他總結了成功所必須具備的三種能力--忍受孤獨、忍受失敗和忍受屈辱。他曾說:“面對失敗我常常能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
曾經(jīng)有一個高考失利后選擇復讀的學生對我說:“那一年,我好像背著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但又沒有退路,只能艱難地往前走。”他的話道出了大多數(shù)復讀生的心聲。對絕大多數(shù)復讀生來講,從高考失敗或錄取學校不理想,到?jīng)Q心加入“高四”的行列,都要經(jīng)歷一段痛徹心肺的日子,以及激烈而復雜的思想斗爭。在孤獨地體驗挫敗感之后,他們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鼓起勇氣,面對命運和自我的再一次挑戰(zhàn),重新走上這段坎坷的求學之路。
所有復讀生的勇氣和志氣都是值得稱道的。然而,復讀的路上布滿荊棘,并非每一個人都能夠承擔那樣的身心壓力,經(jīng)受住嚴峻考驗。勇氣之外,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在復讀過程中,那些直接妨礙和影響學習的不良心態(tài)是我們的“絆腳石”,它們甚至有可能導致再次高考失敗。因此,對于復讀生而言,勇氣誠可貴,但良好的心態(tài)更可嘉。只有正確對待復讀,才是成功的關鍵。
一心:克服自卑
高考失利,是復讀生在人生中所遭遇的一次較大打擊。在沮喪的情緒狀態(tài)中,他們很容易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產生懷疑,對自己的高考失敗作出消極的歸因和評價。尤其是那些因低分而落榜的復讀生,他們甚至會將考試失敗的影響泛化到生活中去,缺乏自信,動輒便說出“我不如別人”、“我真的不行”、“我非常無能”之類的話,無論在父母面前,還是在同學、朋友中間,都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低人一等。另外,低分考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起點低,這也是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分考生雖然沒能進入理想的高校,但是有一個不錯的高考成績在手,便多了些底氣,然而在“高四”生涯中,當他們遇到成績優(yōu)于自己的同學或者考試失利時,自卑心理也會油然而生。而那些與應屆生一起學習的插班生,則更容易產生自卑的消極情緒。
自卑心理容易造成復讀生心境壓抑、注意力分散,非常不利于正常的學習和考試。因此,在復讀時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相當重要。只有富于理性地面對現(xiàn)實,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才能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計劃,采用適合個人特點的復習方法,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接近來年的考試目標。需要強調的是,不同層次的復讀生起點不同,能夠提升的空間也存在差異。正所謂“因材施教”,每一個復讀生在樹立新的目標時,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過分苛求,只會使自己陷入低落的心理狀態(tài)。
二心:淡化焦慮
相當多的復讀生都難以逃脫焦慮的困擾。相對于應屆高三生,復讀生的緊張和壓力更具份量。除了高考失利帶來的精神壓力外,高昂的復讀費用給家庭造成的經(jīng)濟負擔,以及難以預料的前途等等都催生了其內心的憂傷和焦慮。復讀生--特別是低分考生--相當在乎平時考試的成績,其在乎的程度超過了普通高三學生。成績稍有下降,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就會接踵而至。此外,來自社會、家庭的壓力也成了復讀生不能承受之重。在孩子復讀的時候,家長最關心的往往是:一年后孩子的成績能比今年提高多少?能不能考上重點大學?家長的這種心態(tài)無形中增加了復讀生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如果復讀生的實際表現(xiàn)與家長的期望相差甚遠,更會使前者感到無地自容,使其隨著心理壓力的增加而產生更強烈的焦慮情緒。
心理學試驗已表明,焦慮程度與學習效率之間呈倒“U”形關系。在倒“U”曲線的前半段,隨著焦慮水平的上升,學習效率也隨之加快;但一旦過了曲線的頂點,超過一定的焦慮程度時,學習效率反而會降低。過度焦慮會讓個體處于相對非理性的情緒狀態(tài),造成人的精神極度緊張,學習愿望和興趣降低,思維活動受到抑制,認知范圍狹窄、注意力下降等。因此,面對各種壓力,復讀生要學會并善于自我減壓,通過積極、科學、合理、健康的方式宣泄和轉移焦慮情緒??梢赃x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堅持日日執(zhí)行,既能增強體質,又能達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復讀生要正確對待平時的考試,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及時查漏補缺,不要糾纏于分數(shù)的囹圄中而無法自拔。作為家長,更應該時時激勵孩子的自信,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在復讀路上與孩子攜手并進。
三心:改變冷漠
很多教過復讀班的教師都深有體會:在復讀班里,人際關系容易淡漠(特別是入學初期)。這主要是因為復讀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背景,突然集中到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中,彼此的信任難以及時建立起來,導致同學們缺乏交流,沒有歸屬感。甚至有的學生會表現(xiàn)出沒有安全感以及自閉,在他看來,身邊的每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都是自己將來高考潛在的對手。如果一個復讀班里普遍存在這種心態(tài),就難以形成一個融洽的集體。
無庸置疑,融洽和諧的班級氛圍,有助于學生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自信心增強,以昂揚的斗志、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投入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而人際關系惡劣、充滿沖突和冷漠的環(huán)境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壓抑情緒。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經(jīng)說過:“人以群居。”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而人際關系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個體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身處艱難困境的復讀生,非常需要擁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而周圍的“復讀戰(zhàn)友”其實就是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復讀生之間彼此的傾訴與鼓勵,關心與互助是減輕焦慮的良方。因此,復讀生應該屏蔽一些消極的不合理觀念,共同構建一個團結向上、朝氣蓬勃、平等友愛的集體,促進同學間正常融洽的交往,增加自信心和力量感,獲得更多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傊?,復讀生只有調適積極的情緒,主動適應新環(huán)境,才能夠為自己的成材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部條件。
走進復讀行列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完備的心理素質。希望每一位復讀生都能牢記巴爾扎克的那句話--“苦難對于強者是一筆財富,對于進取者是一塊墊腳石,對于弱者則是萬丈深淵”,在經(jīng)受這番磨練后,更加成熟,更加勇敢!(范瑋)
更多高考信息請訪問:新浪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