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市鼓盆歌”俗稱“喪鼓”,源于中國古代的“擊缶”、“鼓盆” 一面鼓,一對槌;一方長案,一扇屏風;焚香點燈,數(shù)人圍坐――這就是“沙市鼓盆歌”的特色。“沙市鼓盆歌”日前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沙市鼓盆歌”俗稱“喪鼓”,源于中國古代的“擊缶”、“鼓盆”。今天的“瓴缶之樂”幾乎絕跡,唯有“沙市鼓盆歌”因依附于民間喪事禮俗而幸存至今。“沙市鼓盆歌”風格遒勁、沉郁悲愴,稱得上是荊楚文化的“活化石”。 “沙市鼓盆歌”的獨特韻味源自沙市當?shù)氐姆窖?,獨一無二的鼓的伴奏方式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在唱腔的下句結束前兩小節(jié)時出現(xiàn)渾洪的“咚咚”聲后,而在結束小節(jié)的強拍上卻意外地出現(xiàn)休止,使伴奏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懸念”感覺。鼓盆歌的演唱一般耗時較多,這種欲止而繼的特點避免了演唱和聽歌的疲憊和休止性。 “沙市鼓盆歌”的內容豐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演義、市井習俗、風花雪月、幽默笑話、民間丑態(tài)、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比如:《數(shù)城名》述說發(fā)生在樓里樓外的歷史故事,《舌戰(zhàn)群儒》令人蕩氣回腸,《梁祝姻緣》、《白蛇傳》則哀怨纏綿,諷刺賭徒的《殺錯奸》令人捧腹?,F(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鼓盆歌曲目達500多篇,大多數(shù)為藝人手抄本,特別是有些篇目無論史料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非常珍貴,如歷代帝王將相,從五帝到民國,幾乎所有帝王在鼓盆歌中都有涉及。 沙市梅臺巷歌班是傳承最久的“沙市鼓盆歌班”,據(jù)歌師孫文正講,“鼓盆歌班”沒有形成過職業(yè)性的社會團體,也沒有以演唱鼓盆歌為職業(yè)的人。但它能在沙市流傳數(shù)千年到現(xiàn)在,是與其使用功能分不開的。荊沙一帶,自古以來為長江中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陸交通方便,出外貿易人多。老人去世后遺體均存至三到七天,已成習俗。夜間守靈邀請鼓盆歌班,演唱古人事跡或故事傳說,安撫亡靈,慰問喪家,等候親屬回來瞻仰遺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