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 文藝理論方面,亞里斯多德利用他豐富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對希臘文藝作出了總結。他的《詩學》和《修辭學》都是這種總結的結果。他抓住了文藝的一些基本問題,做出了在當時是最深刻的解釋?!对妼W》是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著作,是歐洲美學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獻。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首先闡述了文藝和生活的關系,他發(fā)揚了古希臘傳統(tǒng)的“模仿說”,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文藝的藍本,文藝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但他也認為模仿并不是消極的抄襲,而是通過觀察和認識,來反映現(xiàn)實中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对妼W》第九章有一段比較詩和歷史的論述相當重要,“詩人的職責不在描述已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詩人和歷史家的……差別在于,歷史家描述已發(fā)生的事,而詩人卻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因此,詩比歷史更接近于哲學、更嚴肅的;因為詩所說的多半帶有普遍性,而歷史所說的則是個別的事。所謂普遍性是指某一類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在某種場合下會說些什么話,做些什么事,——詩的目的就在此,盡管它給所寫的人物安上姓名。”這段話有幾點含義,首先,詩有詩的真實,它是合乎規(guī)律的,帶有普遍性,所以柏拉圖的“詩不顯示真理”的論點不能成立;其次,詩的真實不同于歷史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詩是虛構,在虛構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拋去偶然性,所以詩或藝術的真實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實;再次,詩可以通過“安上姓名”的個別人物來顯示普遍性和必然性,這就形成了“一般與特殊統(tǒng)一”的觀點。由于認識到詩必須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顯示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亞里斯多德特別強調(diào)作品必須是有機整體,從這個觀點出發(fā),他認為無論是史詩還是悲劇,都應以動作或情節(jié)為綱,而不應以人物性格為綱,因為以情節(jié)為綱,較易顯示事件的必然性。情節(jié)要整一,一部作品只應有一個主要的情節(jié),從開始發(fā)展到頂點,然后轉(zhuǎn)崐到必然的結局。亞里斯多德在《詩學》里著重分析了悲劇,他認為悲劇著意在嚴肅,不著意在悲,他認為“按照我們的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摹仿。所謂‘完整‘,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所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發(fā)生者;所謂‘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guī)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后;所謂‘身‘,指事之承前啟后者。所以結構完美的布局不能隨便起訖,而必須遵照此處所說的方式。”在《詩學》的七到二十二章,亞里斯多德詳細分析了一般戲劇作品所必須考慮崐的六個要素:情節(jié)(動作),人物性格,思想,語言,表演和歌唱,作為重中之重,他又特別討論了“情節(jié)”和“性格”,指出“如果有人能把一些表現(xiàn)‘性格‘的話崐以及巧妙的言詞和‘思想‘連串起來,他的作品還不能產(chǎn)生悲劇的效果;一出悲劇,盡管不善于使用這些成分,只要有布局,即情節(jié)有安排,一定更能產(chǎn)生悲劇的效果。……因此,情節(jié)乃悲劇的基礎,有似悲劇的靈魂。”“悲劇藝術的目的在于組織情節(jié)(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關重要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亞里斯多德還在寫作方法上進行了論述,強調(diào)“悲劇所以能使人驚心動魄,主要靠‘突轉(zhuǎn)‘與‘發(fā)現(xiàn)‘,此二者是情節(jié)的成分。”與情節(jié)的安排相關,亞里斯多德還特別強調(diào)動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劇的時間不應無限制地延續(xù)。“一個完整的行動,里面的事件要有緊密的組織,任何部分一經(jīng)挪動或刪削,就與使整體松動脫節(jié)。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無,并不引起顯著的差異,那就不是整體中的有機部分。”亞里斯多德的有機整體概念后來被古典主義者引申為悲劇創(chuàng)作著名的“三一律”。 總體考察,亞里斯多德的文藝觀點帶有唯物主義傾向,基本上符合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觀念,他的《詩學》為西方的文藝理論奠定了基礎,兩千多年來一直有深遠的影響。在美國的影視教育中,《詩學》也是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因為亞里斯多德總結的一些古典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在今天的藝術實踐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王海洲) 李澤厚先生著述頗豐,主要的學術著作有以下幾類。第一類為美學類,包括《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等,《美的歷程》是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學藝術所作的綱領性的宏觀美學把握,提出了諸如“龍飛鳳舞”,“獰厲的美”,“儒道互補”,“人的主題”,“市民文藝”等重要的哲學觀念,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思想具有深刻意義?!度A夏美學》則從傳統(tǒng)理論出發(fā),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美學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主流,并且深入探討了華夏文化強調(diào)理欲交融的非酒神性特征?!睹缹W四講》是作者美學思想的系統(tǒng)論著,他通過“積淀”“文化心理結構”等話語,闡釋了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觀,建構起作者本人的人類學本體論哲學,回應了國外各派哲學美學思想。李澤厚先生的第二類著作為哲學類,包括《批判哲學的批判》,《我的哲學提綱》等兩種哲學著作,第三類為思想史類,主要有《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三種思想史論著作??傊顫珊裣壬诿缹W,哲學和思想史研究諸方面進行其深化和拓展,他的有關“主體性”的理論和“心理積淀”,“文化心理結構”等學術概念,對于我國的文化領域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引發(fā)了新時期美學,文學理論的更新和突破,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之一。 《美的歷程》一書作為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研究的美學綱領,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第一章為“龍飛鳳舞”,論述了遠古圖騰,原始歌舞,陶器圖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內(nèi)容,研究了遠古時代原始的審美意識。作者認為圖騰歌舞分化為詩,歌,舞,樂和神話傳說,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獨立的性格和不同的發(fā)展道路。第二章為“青銅饕餮”,論述了青銅時代獰厲的美,線的藝術,以及藝術從巫術和宗教的籠罩下的解放,青銅禮器逐漸從祭祀風格中解體從而接近了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面貌。第三章為“先秦理性精神”,論述了儒道互補,賦比興原則,以及體現(xiàn)實踐理性精神的建筑藝術三個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儒道互補,作者認為從表面上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因為“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經(jīng)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及其藝術意念。而且,莊子盡管避棄現(xiàn)世,卻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對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態(tài)度,所以,作者認為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的補充者。兩者在藝術上的關系也是結合為一體的,儒家體現(xiàn)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則體現(xiàn)了人與外部對象的超功利的審美關系。第四章為“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屈騷傳統(tǒng),漢代神話與歷史以及與現(xiàn)實的“琳瑯滿目的世界”,以及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第五章為“魏晉風度”,論述了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陶潛的三方面問題。作者認為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是中國前期封建社會的正式揭幕。這種社會變遷使得煩瑣迂腐的兩漢經(jīng)學垮臺,代之新的世界觀人生觀,也就是人文的覺醒。作者認為《古詩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等音調(diào)都抒發(fā)了一種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和沉郁。人的覺醒既是人的主題的重要審美體現(xiàn)。第六章為“佛陀世容”,分為悲慘世界,虛幻頌歌和走向世俗三小節(jié),論述了宗教藝術逐漸從悲的精神走向中國百姓的人情世態(tài)大團圓,宗教體現(xiàn)在壁畫上的世俗化的審美方式等問題。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為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這三個小節(jié)。作者認為盛唐藝術在李白的詩歌上奏出了最強音,李白詩歌不僅僅是描寫青春,江山,邊塞,而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縱論人生。李白詩歌集中體現(xiàn)了盛唐顛峰知識分子的無所拘束的心態(tài),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詩的頂峰。第八章為“韻外之致”,論述了規(guī)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藝,審美內(nèi)容和審美形式的內(nèi)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第九章為“宋元山水意境”,論述了宋元山水畫的從無我之境,細節(jié)忠實和詩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學問題。作者認為北宋山水畫給予人們的審美感受寬泛,豐滿而不確定,有一種“可游可居”的自然與生活的關系。第十章為“明清文藝思潮”,論述了市民文藝,浪漫洪流,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繪畫與工藝這四個問題。作者認為這個時期的戲曲小說所傳達的社會意義是史無前例的,其大膽揭露社會矛盾,體現(xiàn)人世悲苦的關懷,以及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哲學思想的涌現(xiàn)都是極為重要的。浪漫主義變易為一種象《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那樣的感傷文學,而《儒林外史》則成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因此,明清文學所體現(xiàn)的世態(tài)人情,悲歡離合是中國古代文藝史上最為綜合和深刻的時期。以上這十章內(nèi)容就是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的大致脈絡和基本內(nèi)容。 《美的歷程》一書目前國內(nèi)出版的有幾個版本,這里提供兩個版本: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單行本;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歷程》版。 《美的歷程》不僅在李澤厚先生的各種著述中,而且在中國美學論著中都是極有價值的一本著作。它從文化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重審了藝術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和反作用。它探索了藝術風格變異的深層原因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類型。它通過對藝術史的研究從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問題,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表達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覺。”作者認為,藝術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蘊藏了也提供了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秘密。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藝術的永恒,永恒的藝術也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人類流傳下來的社會性的共同心理結構。這也正是這本書所討論的美的心理結構,美的形式。李澤厚先生重視研究藝術作品中“人”的問題,對于主體和人文現(xiàn)象的尊重,對于歷史和社會心理積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國文學藝術史以及思想哲學史的極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時期中國美學研究以及文藝理論的重要突破之一。(郭小櫓) 美學散步(宗白華)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這本書體現(xiàn)了宗白華先生這樣一位源生于傳統(tǒng)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自己的生命哲學和情理交融的審美觀。宗白華先生認為,靜照是審美的起點。他說,美的“源泉是人類最深心靈與他的環(huán)境世界接觸相感時的波動”,“美的蹤跡要到自然、人生、社會的具體形象里去找”。“‘靜照‘是一切藝術及審美生活的起點”。所謂“靜照”,就是“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傊瑢徝朗且环N超越現(xiàn)實利害關系、不付諸意志行動、沒有概念參予的直覺活動,也可以說是對客觀世界所采取的一種“唯美的人生態(tài)度”。這些見解,是從康德到克羅齊的形式主義美學以及立普斯等人的心理學美學所共同堅持的基本觀點,宗自華先生很早就接受并一直堅持這種觀點。在宗白華先生的審美分析與藝術批評中,意境是一個中心范疇,意境理論是他的文藝思想的主干。在他看來,意境是心靈的幽情壯采。意境,介乎于宗教境界和學術境界兩者之間,“以宇宙的具體為對象,玩賞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宗先生認為,構成藝術境界的基本因素:一是情,一是景,情景交融互滲,“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宗先生還認為,意境的基本特征,或者說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舞”。“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無論是中國的書、畫、戲曲都在追求舞動飛旋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嚴謹如建筑的秩序流動為音樂,浩蕩奔馳的生命收斂而為韻律,藝術表演著創(chuàng)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宇宙意識?!睹缹W散步》迄今已經(jīng)印行了154000冊,許多青年人就是從這本仍開始真正地體味藝術甚至進入美學研究的殿堂。宗白華先生的其他著作還有《流云》、《藝境》、《宗白華美學文學譯文集》、《宗白華全集》等。(杜慶春) 18、為什么說《詩學》的觀念雄霸了西方二千余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