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爭兵禍。又慶幸我們?nèi)胰硕寄苡酗埑?,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jiān)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么? 邵康節(jié)先生說:“為什么天下人不能滿足于沒有疾病的平安和沒有災(zāi)禍的清福呢?”(原文為“無疾之安,無災(zāi)之福,舉天下人不為之足。”)這一句話講得真好!當(dāng)我們布衣粗食、妻子相保時,就怨恨沒有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再回想起布衣粗食和妻子相保的時光,便好比神仙生活那般快樂和令人羨慕。當(dāng)我們耳聰目明、身體強(qiáng)健時,則埋怨想要的東西不能稱心如意。直到有一天,病魔纏身、痛苦呻吟時,回想起耳聰目明、身體強(qiáng)健時,便又好比天上生活一般。俗語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另外有句諺語:“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xì)思量百不如,回頭只一看,又有赤腳漢。”如果人們能時常這樣想,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么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