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羅漢」的意思,是「值得供養(yǎng)的解脫者」。所謂解脫者,就是以「貪、瞋、癡永盡」而不再生死輪回者,當他這一生結(jié)束后,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經(jīng)中常以「不受后有」、「不再有這一生的輪回的狀態(tài)」來描述。 「佛」的意思,是「真理的覺證者」(the Enlightened One),這樣的覺證者同時另外還有十個稱號,以另外十個角度來描述他的成就,「阿羅漢」就是其中之一。這樣,佛陀與阿羅漢從解脫這個角度來看,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值得供養(yǎng)的解脫者」,所以尊者阿難會說佛陀與阿羅漢的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沒有哪個比哪個好)。 受佛陀教導而成就解脫的弟子,雖也被稱為阿羅漢,但這些阿羅漢弟子們,從來沒自稱或被稱為「佛」的,顯然,弟子阿羅漢與佛之間是有明確差別的。差別在哪里呢?依據(jù)早期佛教圣典《雜阿含經(jīng)》所說,有兩點差異: 1.佛陀是「無師自悟」者,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他生長在一個沒有佛法的世界里,依著自己的修學,敏銳地觀察與思惟,覺證了緣起與四圣諦之真理而解脫。但阿羅漢弟子們則是在佛陀的教導下,才能同樣地覺證了緣起與四圣諦之真理而解脫的。 2.佛陀是「人、天之師」,他有無比的教化能力(例如:十力),教導了人間與天界的許多眾生,使他們也能覺證緣起與四圣諦之真理而解脫。可以說,佛法因為佛陀的出現(xiàn)而得以在世間廣為流傳,佛陀開啟了世間一個有佛法流傳的時代。 佛陀入滅以后,佛與阿羅漢的這兩點差異,在懷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動下,逐漸受到重視與放大,終而激發(fā)出佛弟子們以佛陀為榜樣,要「學佛之所學,證佛之所證」的大心,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脫」為修學目標的大乘佛教之流。 約公元五世紀以后的印度佛教,如來藏「佛性本有說」的后期大乘思想當?shù)?,宣說「眾生本有佛性」,眾生都必定要成佛,當然也包括了過去所說的阿羅漢弟子們。因此,闡揚這個思想者必須推翻過去所說的阿羅漢弟子們已經(jīng)是解脫者的經(jīng)教,而說弟子阿羅漢的解脫只是錯覺,就像暫時喝醉了一樣,等醒過來后,也會繼續(xù)修學成佛的。不過,由于「佛性本有說」與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無常、無我法印無法調(diào)和,要以此來否定阿羅漢弟子們的解脫成就,恐怕終究無法讓人信從。 參考數(shù)據(jù):貪瞋癡永盡者:《雜阿含第797經(jīng)》/《相應部第55相應第52經(jīng)》, 不受后有:《雜阿含第11經(jīng)》/《相應部第22相應第18經(jīng)》等,無勝如:《中阿含第145經(jīng)》,佛陀十號:《雜阿含第550經(jīng)》/《相應部第11相應第13經(jīng)》等,無師自悟:《雜阿含第75經(jīng)》/《相應部第22相應第58經(jīng)》,十力:《雜阿含第684經(jīng)》/《增支部第10集第21經(jīng)》,大乘之興:《初期大乘佛教之啟源與開展》〈第2/3/8章〉,如來藏佛性本有說:《印度佛教思想史》〈第8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