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漱之后,看到Flypig更新了兩篇。在名為第22條軍規(guī)的題目下面,是一個對于Google.cn的討論。最近這個話題很火熱,一下子激起閱讀的興奮來。 讀罷之后,一方面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的人物,他們是否在這個事件中關鍵呢?比如李開復。另一方面,Google到底是什么?Google到底應該如何運營? 李開復先生是我尊敬的人。并非由于我們曾經(jīng)面對面地問答,而是對于他”選擇的智慧“的敬佩。從法學院跳到并不像今天這么火熱的計算機科學,就像他在2005年從微軟跳到Google一樣。我看到的是一個理性的人,在衡量了維護承諾、從一而終的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并與慎重選擇、重新開始的相關成本比較之后,做出的經(jīng)濟選擇。說到這,我自己也認為跑題了。因為李開復在這個問題上,是否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還有待商榷,那么討論他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忠誠和道德底線問題又與Google的Evil有何種必然的聯(lián)系呢?難道Google是看中了開復的”邪惡”而將之招至麾下的嗎?或者開復真的是在”以自己的職業(yè)習慣修正公司的想法”。 讓我想起去年的舊事,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我手拿麥克風,緊張的向李開復提問,我說我有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一個記者朋友要我問的,您可以以比較PR的方式來回答。全場都笑了。我想那天我可能特別傻氣,但是除了我,還有什么可笑的呢? 如果Google的核心競爭力是”不作惡”,那么為什么Google偏偏會在中國推出一個.cn來呢?原因究竟在李開復還是中國呢?這個問題似乎更顯而易見一些。正如1月26日USATODAY的新聞中引用Google官員McLaughlin的話:
這番后來還是被媒體攻擊的體無完膚的話里面又有多少不得已而為之。為什么在這樣一個不合理的事件中,我們沒有看到不合理的根本所在而去埋怨一個公開上市的商業(yè)公司為什么沒有放棄未來最大的市場呢? 我相信將來在Google身上還會有類似事情,Google應該會預料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而它現(xiàn)在正在承擔這樣的責任。這可能是一個短期執(zhí)行與長期愿景之間的摩擦。給多一點時間,我們都可以看得更清楚,究竟一個”偉大的公司”應該為這個世界貢獻什么,而Google作為一個大眾期望的”偉大的公司”又實際上以何種方式在踐行它的承諾。 |
|
|
來自: 衣錦夜行茍富貴 > 《Google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