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zhí)m英說:“第一次擦皮鞋的時候,抓著人的腳,有一點不好意思,還有點兒委屈。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是花錢從媽媽的飯店里面買的盒飯,最便宜的那種,1元5角,就白飯和咸菜。我們5個孩子當(dāng)時就站在吧臺、收銀臺那里吃,媽媽坐在我們旁邊1米遠(yuǎn)的地方,吃的是鯽魚和海鮮。我們看得到她,她也看得到我們,他們在那邊吃得特別的好,我們吃得特別差,心里特別委屈,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流到了飯里面。” 擦皮鞋事件后,孩子們開始理解冉敬芳。張?zhí)m英說:“媽是有錢,但她一個殘疾女人,做到現(xiàn)在很不容易,她的辛苦外人是無法理解和體會到的。我很佩服我媽。雖然她文化不高,但她的毅力恐怕沒有幾個人可以比得上,我們5姐弟做事情的意志,恐怕永遠(yuǎn)也達(dá)不到母親的程度。”她表示,自己長大后不會依靠母親,將自食其力。張敏也表示,大學(xué)畢業(yè)以后,將靠自己的勞動掙錢,不會依附母親。 聲音 市民看法 稱贊、懷疑、否定,褒貶不一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里,父母供養(yǎng)子女、為子女忙碌奔波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父母小時候要供子女讀書,長大了要操心他們的工作生活,處處少不了經(jīng)濟上的支持,比如結(jié)婚買房、帶孩子等等。 對冉敬芳的做法,為人父母的市民們的看法則是褒貶不一。 彭先生說:“對我們來說,一直的觀念里都是為兒女掙錢,一切的奮斗還是為了兒女,一生就是為兒為女忙碌。我不理解冉敬芳這個人,我太接受不了她這個思想了。中國大概沒有很多像她這樣的人,這種想法太少太少了。” 嚴(yán)女士說,她對冉敬芳十分佩服,“我也是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各種農(nóng)活我都做過。一個只有一只腳的殘疾女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掙下幾千萬元的資產(chǎn),非常了不起。我最佩服的還是她對子女的教育方法,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意志去教育孩子,只要她的孩子學(xué)到了她的意志,那將是孩子一輩子的財富。”她專門把登有冉敬芳報道的報紙拿給兒子看,還想把兒子送到冉敬芳的養(yǎng)殖場打工半個月,“不要工資也可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