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大爆炸想象圖 我們如何審視這個世界,是由某些確定的問題決定的,比如,宇宙是如何開始的?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我們的星球為什么是今天這個樣子?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都覺得很深奧,但并沒有把它們當回事兒。近日,英國《新科學家》雜志評出了人類自誕生以來提出的十個影響最大的“理論”。 1.宇宙大爆炸 宇宙學家們指出,他們知道大爆炸之后幾秒鐘宇宙的變化:氣溫驟升至100億度,輻射物、質子、中子和“暗物質”以已知比例到處存在。一切物質非常緩慢地變冷:均勻性的偏差還不到十萬分之一。這些描述全部是在對那個時期“化石”(如輻射物本身以及宇宙中氫、氦、氘的比例)的準確觀察基礎之上得出的。 揭開宇宙大爆炸的謎底我們就能掌握宇宙起源的根本,而其他無數(shù)問題也會呈現(xiàn)出來,解答我們事實上希望回答的問題。 2.進化論 整個世界分為看上去事先設計好的事物(鳥和客機)和原始事物(巖石和山)。而看上去事先設計好的事物又分成確實設計過的事物(潛艇和開罐器)和確實沒有設計過的事物(鯊魚和刺猬)。 1859年,達爾文宣布了人類所能想出的最偉大的理論之一:自然選擇所決定的累積進化。生存的復雜性其實是無法估量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到達一定量,才會發(fā)生質變。這種積累性的發(fā)展就是進化,其驅動力就是自然選擇。 3.量子力學 量子理論讓我們對物理世界有了最深入的了解,其對亞原子粒子運轉過程的預測無與倫比。 對于許多基本問題來說,量子理論表明所有常識性的答案全部是無稽之談。比如,常識通過連貫性部分地定義“一個人”:你今天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主要由你昨天所擁有的同一批原子所構成;由不同原子構成的“身份拷貝”可能就不是你。但量子理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哪種原子是原始原子以及哪種是新原子的概念不會產生。 4.萬物理論 在物理學家看來,普通人顯然搞不懂萬物理論。但是,許多物理學家對我們最終達到這一步表示樂觀。他們如此樂觀的一個原因就是“弦論”的出現(xiàn)。 近代物理理論的兩大支柱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但是要找一個同時符合兩者的理論卻十分困難,弦論雖是一個未經實驗證實且正在發(fā)展中的理論,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同時包含這兩個原理,且是現(xiàn)今唯一有可能可以解釋所有物理現(xiàn)象的理論。弦論除了可以解釋已知的四種作用力,甚至可能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的空間是三維的……雖然這些理想離我們還很遙遠,但弦論已提供我們一個機會,一窺物理理論最深刻的奧妙。 5.風險理論 風險都在人的大腦里,是意識的產物,可以解釋為“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的一種想象”,它分為“客觀風險”和“認知風險”兩種。但是,所有的風險都是主觀的。冒風險做一件事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但為什么還有人那么做呢?其原因在于:高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高回報。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存在發(fā)生意外的可能性,這種意外的發(fā)生往往是無意識和非預期的。過去人們普遍認為,意外的發(fā)生是“上帝的安排”———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給人帶來壞運氣。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如果有優(yōu)秀律師的幫助,“黑變白”、“白變黑”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我們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是由“風險、譴責、訴訟、賠償”構成的,承擔風險就意味著可能的回報,在當今社會,這種回報已變得更大。 6.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屬于科學和數(shù)學范疇,研究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一系列變化,這一變化過程存在著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一個很小的變化就可能帶來極大的、長期的影響。科學家當然也知道這個世界是混沌的,但直到30年前,才有少數(shù)人意識到科學研究同樣也是不可預知的。雖然受到各種理論的支配和控制,但其存在的不穩(wěn)定性要比復雜性更能引發(fā)“混沌”局面。 混沌理論奠基人之一,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1960年暗示說,巴西的一只蝴蝶拍打翅膀可能就意味著得克薩斯州將有龍卷風出現(xiàn)。然而,我們并不能知道所有決定天氣的因素,我們能做的,只是提前幾天做出預測。 7.相對論 大約400年前,伽利略就發(fā)現(xiàn)“相對”的存在:我們說“這輛火車是運動的”,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地將火車站視為靜止的,如果我們把火車作為參 照物的話,那么,火車站就是運動的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沒有加速度的話,在火車上玩撞球游戲與在火車站玩撞球游戲,效果是一樣的。 1905年,愛因斯坦意識到伽利略的相對原理不僅適應于機械運動,也適應于電磁運動。震驚世界的“相對論”就這樣誕生了。 8.氣候變化理論 氣候變化最基本的原因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而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又占了絕大部分?,F(xiàn)在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與工業(yè)革命前相比明顯增多,而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xù)。 大氣中溫室氣體越多,地球越溫暖。到本世紀末,地球的溫度與1990年相比將平均上升了1.4攝氏度到5.8攝氏度。而整個20世紀,地球溫度只上升了0.6攝氏度。地球變暖導致氣候的變化越來越復雜多樣,洪水和干旱發(fā)生的頻率增加了,涉及的地區(qū)增加了。地球出現(xiàn)了水危機,冰川在融化。但氣候變化最嚴重、威脅最大的影響是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9.板塊構造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物界,而板塊構造論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質。 地殼由幾大板塊組成,它們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人們所看到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質現(xiàn)象。這就是“板塊構造論”。這一理論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切:原來,地殼只不過是幾塊由巖石構成的厚厚的“馬賽克”而已;過去40年,地質學其實主要圍繞著這一理論打轉轉,試圖通過它更好地理解地球構造。 10.科學 在科學革命初期,培根曾經如此簡潔地闡述過科學的理想:“那些做試驗的人就像螞蟻,他們只是收集和使用;理論家像蜘蛛,他們用自身的東西織網(wǎng);但蜜蜂走的是中間路線,它從花園和野外的鮮花上采集原料,用自己的力量將其改變并消化。” 將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因此產生。所以,科學大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位科學家形象地說,科學奉行的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思想:只有那些更成功的理論才能將它們的“子孫”傳給下一代。 那么,在追求真理方面,科學究竟可以走多遠?毋庸諱言,科學有其局限:科學只有在解釋那些恒久不變的東西,比如物理宇宙方面,才能顯示出威力。一旦面對不恒定的東西,比如,人的行為,科學就顯得無所適從,將任何“調查”稱作“科學”似乎都有些勉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