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正確的張口方法,下巴自然放松,不讓它上下移動,口用頭上部力量張開。這樣的張口法跟我們平常說話的習慣不同,初學的時候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不過,勤加練習就好了。
二:下巴搖振方法,頭部和勁部想象形成一個軸心轉動,嘴巴如方法一那樣自然往上打開,練習時不可以離開這個軸心左右甩動。練習時一定要感覺到下巴和自然伸出的舌頭都非常松弛。
三:用”狗喘式“ 練習氣息。方法如下:身體自然站立,慢慢吸氣,在冬天出生的人把氣存到橫隔膜,在夏天出生的人把氣存到丹田(這種新說法是近年歐洲剛剛掀起的一種對人體和自然結合的科學研究,以后有時間再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盡量使之飽滿,然后,就是象狗喘氣那樣不斷的作短而輕微的”呼出“ ”吸入“ ”呼出”“吸入”的動作,到堅持不下時才停止。
四:練習舌頭能形成縱溝,這一點對形成共鳴腔具有實在性的幫助。通常用法仿似打哈欠的可以作為訓練的幫助!這個方法一定學會,對發(fā)聲以及歌唱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⒈放松下巴:將注意力放到上頜后磨牙,輕輕甩動下巴,至感覺下巴不存在一樣,注意下巴不能主動用力,要保持高度放松。 ⒉放松舌頭:在放松下巴基礎上伸舌,輕輕甩動下巴同時甩動舌頭。舌頭要高度放松。真正放松時,舌尖、舌中部除了被動甩動外,不能有如卷動、起伏等動作,不容易練,真正放松時,可輕易不用力地實現(xiàn)將舌頭甩至左右臉頰 大聲說話時,保持下巴、舌頭高度放松,才能保證喉肌放松而不至于被壓迫、牽扯導致喉部緊張。 其次,要構建大的共鳴腔。 ⒈為了避免下巴主動用力擠壓聲帶,需利用后頸肌抬升上頜及個頭顱,下巴注意自然放松內(nèi)收,同時鼻咽腔提升拉長,還可進一步利用鼻竇、額竇以增大共鳴腔。 ⒉趁抬升上頜之機,舌根自然外移 (不能主動用力) ,一可讓喉頭自然下降,增加喉咽長度,二可使口咽寬度增加,讓鼻咽、口咽、喉咽形成一個長而寬而直的共鳴腔。 再次,要注意發(fā)音力量的來源,不是聲帶的被動擠壓,而是利用丹田之氣,實現(xiàn)吸氣狀態(tài)時的呼氣發(fā)音,使發(fā)音輕松而長久。 伴隨收腹的動作,可把氣體自然吸入肺中(胸、肩均放松),由于共鳴腔已架好,含有聲帶部位的喉頭此時為自然的輕松狀態(tài)。當與呼吸有關的肌肉保持吸氣狀態(tài)時,呼氣發(fā)音時氣流將緩緩通過聲帶,這樣才能以短氣息發(fā)長音;氣流將緩緩通過沖擊聲帶時自然發(fā)聲(聲帶不會累),由于共鳴腔已很大,所以聲音會很大,且有較強的穿透力,由于身體有關結構處于吸氣狀態(tài),氣流不會一下子跑出去,因此一口氣可以輕松說或唱較長時間。長期這樣練習,咽喉炎也可自然消除。 對于長期有不正確發(fā)音的人來說,要改變幾十年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但也只有改變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同時對于一般人來說,咽壁肌肉、后頸肌缺乏較強的能力,不易架好大的共鳴腔。為做好這一點,按上述要求做好動作,有聲練習發(fā)“嗬”“hair(英語發(fā)音)”能有較大的幫助。真正練習好咽音,難度相當大,方法有多種,需要將各個復雜動作先分解為若干個小動作,練得習慣了,再綜合,應在專業(yè)人士指導下進行訓練。 本文介紹的咽音發(fā)聲練習心得,目的是給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大問題的朋友在平時發(fā)音上提個醒,希望能有所啟示,從而逐步修正。已出現(xiàn)嚴重問題的朋友應盡可能去找相關嗓音訓練專家治療而不可簡單盲目地仿效練習,以免因練錯而導致病情加重。 訓練后恢復正常聲帶圖
可以參考通過如下一些輔助訓練達到這些目的。 一、無聲練習: 分解動作: ⑴張嘴吸氣練習:食指、拇指輕扶下巴,上頜張開,下頜自然內(nèi)縮,眼望天花,舌尖頂下齦,盡力張大嘴,深吸氣,再閉合; ⑵伸舌練習:手握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間隙,張大嘴深吸氣,做伸舌動作(或舌尖頂下齦); ⑶甩下巴練習:放松,以頸椎為中心,甩下巴,盡力伸出舌頭; ⑷狗喘氣:深吸氣,吐舌,學狗喘氣,(速度可稍慢) ⑸擴胸收腹練習:(全動作)深吸氣,擴胸,收腹,右手握甲狀軟骨,盡力吐舌,重復吸氣練習; 二、有聲練習:張大嘴,深吸氣過程發(fā)“吆”音,收腹,不用吐舌,再練“嗬”或“咳”,或發(fā):“吆,你來!” 三、平時休息時,可練習嘆氣→甩下頜,嘴吸氣等練習。
練習:咽音的關鍵動作:①利用平時少用的后頸肌、咽壁肌肉(通過訓練可加強它們的能力),用后頸肌抬高上頜以及整個頭顱,(此時下巴會自然放松內(nèi)收,注意不能主動用力,不能向下);②同時,舌根自然(不用力)往外移,喉頭可自然下降;③同時伴隨的收腹動作(氣聚丹田)。④依次發(fā)“嗬”和“hair”音,反復重復,相當于。 實現(xiàn)方法: 1.放松下巴:利用后頸肌力量抬高上頜及整個頭顱,下巴放松,注意不能用力往下,而是讓它自然往里收。反復練習。 2.放松舌頭讓舌根往外移:以舌尖抵下齒,可讓其卷起再放平,依次發(fā)“嗬”和“hair”音,反復重復,注意,發(fā)音不能在口,應在咽喉,盡量不讓聲音從口中出來,而應保持在整個共鳴腔中回蕩,通過鼻咽、口咽、喉咽及鼻額竇往外傳音。為了讓舌頭放松自然地將舌根往外移,也可將舌頭盡力伸出口外,發(fā)“嗬”和“hair”音。
|